2018年6月30日

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 - 六個月心得


不知不覺,不購物的生活也滿半年了。
剛開始決定這個2018年度目標時,毫不意外的不被所有人看好。

「怎麼可能一年啦~我覺得一個月還差不多。」
「那這樣一年都不能買衣服耶,太痛苦了...」
「都不用吃飯嗎?大便用手擦屁股嗎?」
「天啊太難了!我做不到。」

事實上這個目標也早在今年三月的時候就失敗了...(全文完)






開玩笑的啦。

這樣說吧,「一年不購物的目標」的確是在今年三月就失敗了,但是「不購物的生活」仍然持續的在進行著。這到底是什麼狀況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去年2017年初,當我們倆帶著兩貓一起搬進這間20坪老空屋時,預算十分有限,因此大多都是到搬家公司經營的二手家具店挖寶,也很幸運地接收了一些別人正想脫手賣掉的二手家具。舉凡床架、床墊、梳妝台、床邊櫃、書桌、沙發、餐桌椅,甚至冰箱和洗衣機,都是二手購得。其實當時還沒有很完整的零廢棄觀念,只純粹是為了省錢,但是這個舉動倒是還蠻符合我們後來的環保循環再利用的理念。

全家人都很喜歡的二手沙發


但是嘛,雖說二手家具大多都還蠻堪用的,二手家電就另當別論了。

先是買了沒幾個月的二手大型冰箱,一到夏天就明顯感覺到根本不夠冰,以至於好幾批辛辛苦苦用心自製卻在冰箱放到臭酸的貓食全進了廚餘桶,當然還有許多壞掉的其他食物,這真的是太太太浪費了!倒廚餘倒得心痛。最後還是乖乖的去買了一台全新中型冰箱,這才讓我們回想起原來夏天的飲料是如此的沁透心脾。

到了秋天,天氣轉涼,這會兒不知道二手洗衣機又是出了什麼問題,開始會嗶嗶叫的罷工。有時假日一大早便把髒衣服扔進去,要一直重啟再嗶嗶叫再重啟,陽台門開開關關進進出出,一直到月黑風高才好容易把衣服洗完。

我們上網一查,才發現很多人使用這台洗衣機都發生同樣的問題。更糟的是,它不但已經過保固、該修的特殊零件也不再生產了。在又絕望又不甘心放棄它的情況下,就這樣讓它一邊嗶嗶叫又愛洗不洗的拖了好幾個月,跨過了我立志不購物的2018年。

就在今年三月的某個週末的深夜,我們又和嗶嗶叫的洗衣機耗了一整天,在仍然洗不了衣服的身心俱疲之下,終於決定買一台全新洗衣機,打破了我今年什麼都不買的目標。

其實也不是不曾想過,既然如此,要不就乾脆捨棄洗衣機,改成每天手洗就好了吧?幾經思量,雖然我期望的是簡單生活,減少物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我可不想到最後變成衣服洗不完的黃臉婆。更何況大件床單和被單也需要經常清洗更換,一想到要用人力洗床單,我還是面對現實趕緊去把洗衣機買回家吧。

扯遠了,總之,雖然目標被這台惱人的洗衣機給打壞了,但是精神仍然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二月的冬季京阪奈之旅,我們也成功達成了極簡背包客的自我挑戰,一個去程3.7公斤、回程4.4公斤的背包(事後覺得可以再更精簡),只買了要幫人代買的東西、和要送人的糕餅類歐咪呀給,什麼也沒有買給自己,也玩得很盡興、很滿足。而且說老實話,要叫我買東西我還真不知道要買什麼,沒有需要呀!

冬季五天四夜日本之旅的全部行李



所謂的「不購物」,不是代表我不能花錢,而是只能購買「消耗性必需品」。因此我規定自己可以買食材、可以外食、可以買衛生紙、可以買牙刷、可以買貓砂,我甚至允許買咖啡或零食給自己。但我不能買衣服、鞋包飾品、化妝品保養品、新的鍋子或廚具也不行,文具、書籍就都更不用說了。所有物品都保持在足以維持生活「夠用就好」的程度,也就是有意識的避免非必要的購物

在首圖那本書中,「不購物」的定義更加嚴格。作者規定自己只能購買食材來烹調而不能上餐館消費、只能買平版衛生紙而不能使用抽取式(老實說這個我也不懂)、甚至不能把錢花在觀看娛樂性電影。

相較之下,這段期間老公曾約我去看了場商業電影、家庭小廚房公休的日子還可以一起出門覓食、每隔幾週還會去買個我最愛喝的某家咖啡、......(不!別跟我提那台洗衣機,那真是個敗筆)
這麼說起來,我的不購物的生活真的是非常輕鬆愜意呢~

有些人會好奇:難道妳都沒有想買的東西嗎?
有呀!當然有。我好想買一台直立式的無線吸塵器、好想買一個小尺寸的鑄鐵鍋當作湯鍋、好想買一組純白色的床包、也好想多買幾個保鮮盒和多買幾件灰色的T-shirt。

但是,當摸著良心問自己:沒有這些東西會怎麼樣嗎?
目前使用中的吸塵器雖然吸力已經減弱,但是打掃20坪的小公寓還是綽綽有餘了;用鑄鐵鍋當湯鍋很美,但是我的不鏽鋼鍋也很好用;純白色床包很明顯就不是必需品,完全沒有藉口,只是單純想要罷了;灰色T-shirt同理,我現有的總數約80件衣服[*註] 要應付各種場合完全沒有問題;保鮮盒的數量目前還堪用,但假如我再持續手滑摔破幾個,那就真的變成「消耗性」物品,不得不買了。

有些人(到底是哪些人)再問:這樣豈不是太痛苦了嗎?
的確,當我執著在想買的物品,把心思都放在「我沒有這個東西」、「好想要這個東西」時,心裡就好像有一個黑洞一樣,非得要把那樣物品買到手才能滿足、才能完整。但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刻意不去購買、不去擁有,而把眼光轉向我「已經擁有」的物品,也才開始認真的看待我所擁有的物品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 哥林多後書12:9


以基督信仰而言,神給我們的一切,無論是內在的恩賜或是外在的物質,一定都是足夠我們使用的。但是,曾幾何時,我們已經擁有了那麼多那麼多的物品、過著那麼豐富那麼充裕的物質生活,卻還總是覺得「不夠」。


  • 我們的衣櫥堆滿了衣服、鞋櫃擺滿了鞋子,卻還是為了下週即將參加的喜宴嚷著「沒衣服穿」而買了新的小洋裝和高跟鞋。
  • 我們的手機沒壞、功能還正常、甚至速度也不算慢,卻還是在最新iPhone上市時又買了一支。
  • 我們有滿櫥櫃的公仔、模型、或馬克杯,卻還是在看見「新發售」、「限量」、「地區限定」等字樣時,害怕再慢一步就搶不到的急著訂購。
  • 我們已經擁有這輩子都擦不完的指甲油、或唇膏、或粉底、或...總之,各種彩妝品,當看見喜歡的新顏色時,不管梳妝台裡有沒有幾乎用肉眼分辨不出來的相似色,還是會把它買回家。
  • 我們已經有半年內都用不完的衛生紙,在新聞媒體所製造出的恐慌渲染下,我們選擇相信:現在若不去花時間花精力排隊搶購個幾包囤在空間有限的家裡,就會吃大虧。
  • 我們已經有可以拿來外出使用的水壺或環保杯、也有很多閒置的購物袋,看到拯救海龜或北極熊相關的所謂環保商品,還是想把噱頭十足的環保杯/購物袋買來用。


曾經我擁有一輩子也擦不完的指甲油,卻還總是想買新的


至此,我很推薦大家看一部老電影:Fight Club(鬥陣俱樂部),是一部1999年的美國電影。裡面濃濃的反消費主義黑色幽默,暗示著人們如何被物慾所控制而不自知,很值得一再玩味。

下面列幾條我最喜歡的經典台詞:

  •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你銀行戶頭有多少錢也不代表你。你開的車不代表你。你皮夾裡的東西也不代表你。你穿的衣服不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的其中之一罷了。)
     
  • Advertising has us chasing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廣告誘使我們買新車和新衣服,我們做著討厭的工作只為了去買那些我們不需要的垃圾。)
     
  •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所擁有的物品最後都將反過來奴役你。)

是說從1999年到現在2018也已經19年過去了,也許是這部電影的警世效果有限、也許是商人的行銷手法太卓越、又或者這就是人性,至今許多人仍然還在這個物慾的惡性循環中載浮載沉。

電影中泰勒所販賣的肥皂,是由肥胖貴婦們
 抽脂手術後的脂肪製作而成,諷刺意味十足。


在每一次購物的慾望又湧上來時,我會試著把眼睛閉上、深呼吸,去打開我的衣櫃/鞋櫃/櫥櫃/梳妝台,把那些曾經也是被我開開心心買回家的物品拿在手上,回想一下當時決定買它的心情。如今,為什麼那種興奮感消退了?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夠」而需要再買了?真的有必要再買嗎?買了之後的那種快樂又能持續多久呢?

後來我漸漸相信,人生中的幸福快樂,並不是也不需要來自消費。

不購物的挑戰,其實和斷捨離十分相似,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惜福惜物的學習過程。藉由「丟棄」與「不持有」來促使自己學習不去過度在乎「過去」與「未來」,而是面對當下、感受當下、進而去接受當下、感恩當下、甚至愛上每一個當下。

培養出了感受幸福與珍惜所有的能力後,我才發現,其實幸福老早就在我的生活周遭。如果生活空間一直被物質填滿、心裡也一直被物慾控制,而需要外在不斷的提供興奮與刺激,那這樣的幸福就很難感受得到了。

經過這兩年來的簡化,我的物品已經蠻少的了,似乎再斷下去有可能會家徒四壁(?)。雖說如此,在每一次心血來潮的整理後,都還是可以清出比想像中還多的贅物。由此可知在簡化生活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能滿足於現況,越來越有充分的安全感使得這些物品「不再需要」了。

試著去質疑每一項物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必要性。
究竟我們是真的需要它、還是那些廣告/新聞/媒體/網友/部落客說我們需要它?還是我們看到別人有所以我也想要擁有?還是我們心裡有什麼對過去或未來的憂慮與恐懼,非得要持有這些物品才安心?我們是否需要靠持有某些物品才能展現出自我價值?我們家中每個物品的使用率分別是多少?每天?每週?每季?每年?還是那個永遠不會到來的「說不定哪天」?


不購物的簡單生活,反而使我滿足於當下,過得更快樂。


現在,我依然持續著不購物的簡單生活,並且我很喜歡我的生活。不再需要收網拍包裹的開心刺激、也不再想去瀏覽任何購物網站、更不會被廣告和行銷手法誘惑。我謹慎控制著家中物品的數量,東西少,所以每一樣我所擁有的物品,我都熟悉、珍惜、並經常使用。每天,我會用我心愛的廚具煮煮晚餐、抱著心愛的抱枕看看書、讀讀經、整理我的小小開心農場、穿上我喜歡的運動鞋出門運動、研究新食譜、或跟貓咪玩耍。
這是以前總是買個不停的我無法想像的美好生活,單純而心靈充實。


最後,試著想一想:衣櫃角落的那幾件衣服,有多久沒穿了呢?



[*註] 根據《沒時間才要學的理家術》,最適合管理的衣服數量為60~100件,於是我在這一兩年中把自己的衣服總數調整至大約80件,包含了所有一年四季的上衣、下著、連身、內搭、及外套,創造出一個「不必換季也不佔空間的小衣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